发布日期:2021-10-18
来源:中国乐动(中国)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进入新发展阶段,XX部门必须坚持系统观念,运用系统方法,强基补短、提质增效,促进财政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建设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提供坚实财政保障。
跳出本位看站位深学细悟增强政治本领
从理论武装上建强政治机关。XX部门首先是政治机关,全省财政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与关于财政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贯通起来,在新时代财政工作中践行“两个维护”。从经济思想中领悟财政方法。全省财政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丰富内涵,深化对财政与经济关系的规律性认识,运用系统方法化解财政困难、补齐财政短板。从伟大建党精神中汲取智慧力量。今年是建党100周年,总结党的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从中进一步认识“财”如何服务“政”,创新财政工作思路和方法,在新时代新征程展现财政新作为。
跳出数量看质量聚沙成塔增强财政保障
加强对重大战略、重要任务、重点改革的财力保障研究,算政治账算大账,分清轻重缓急。统筹考虑收入与支出的因果关系。把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既从收入上把握新形势下增长原理,又从支出角度看收入源头问题,在紧平衡下做好结构优化,提高支出对财源建设反哺效果,实现放水养鱼、减轻企业负担与保持支出强度、做大财源基数之间的良性循环。统筹考虑总量和人均的联动关系。目前,安徽财政处于总量居中、人均靠后的状态,与实现“总量靠前、人均居中”的目标还有差距。一方面,要把握好经济下行周期下财政收入潜在增速低于经济增速的客观规律,合理确定未来五年财政总量和人均增长目标;另一方面,要认识到经济高质量发展与财政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一致性,在做大收支总量的同时,推动财政收支从“数量型增长”向“内涵型增长”转变。统筹考虑时间和空间的转换关系。通过实施跨周期收支平衡、运用好逆周期调节、短期政策和长期政策相结合等机制安排,在更高水平实现财政平衡。即以稳需求的时间拓供给的空间,以稳投资的时间拓新动能的空间,以稳就业的时间拓转型的空间,以稳风险的时间拓支出强度的空间,以稳预期的时间拓税制改革的空间。统筹考虑省和市县的整体关系。按照中央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方向,充分调动省和市县积极性,找到财政体制运行的最优平衡点。正确处理增量和存量的关系,更加注重增量调节;正确处理历史和现状的关系,使财政体制、区域政策与区域发展战略更加贴近和吻合;正确处理上收和下移的关系,进一步增强省级调控能力。
跳出现在看未来趋时顺势增强发展动力
面对新的发展环境,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着眼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用系统观念将安徽发展嵌入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中,充分发挥安徽处于长三角一体化和中部崛起战略交汇地带的优势,支持构建系统完善的内需体系和安徽自贸区政策制度创新,重视发挥相关投资、贸易平台作用,使生产要素在省内外乃至全球充分流动并实现有效供给。贯彻“五大发展理念”,更加自觉地运用系统方法,探索研究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财政规律,在促发展、保民生、优生态、防风险等多重目标中寻求财政动态平衡。统筹协调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既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运用工业互联网+5G思维推进“皖企登云”,也支持平台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协同创新要素的聚集和转化,支持加快建设科技创新攻坚力量体系。政府和市场协同发力,用市场逻辑和资本力量支持打造包括基金、证券、担保、风投等在内的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以园区为要素聚集平台,支持以重大项目开工为抓手,推进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
跳出线性看非线性多层面增强空间布局
系统认识财政发展环境,以非线性思维适应发展目标、任务和约束的非线性趋势,引导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空间均衡。把准总规划与子规划的统分关系。把财政中期规划放到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框架下,明确生态、耕地、城市边界“三条红线”,在此框架下谋划推进财政工作。把准大空间与小空间的互补关系。在贯彻落实国土空间、区域、能源、资源、人口、民族等宏观规划的同时,注重从本地区、本系统出发,同步支持推进城市管道、地下廊道、物流通道、网格慢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守护好“生命线”“天际线”。把准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关系。紧扣区域一体化和高质量发展要求,聚焦支持“一圈五区”建设、“五个区块链接”交错互融,统筹推进“四化同步”皖北振兴发展,做好乡村振兴政策衔接,促成区域、城区、产业发展的雁行循环态势。把准开发力度及强度与能源利用效率的平衡关系。针对空间规划限制和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约束,分类构建优先、重点、限制、禁止开发以及城市区、农产区和生态区等区域的财政政策,引导不同区域、不同行业发展强度、资源禀赋与能源消耗有效统筹。
跳出高限看底线尽力量力增强全面均衡
在高质量发展中推进共同富裕,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在实施宏观政策时,保障一定的财政支出强度,熨平经济运行周期,同时要严控政府债务风险;在落实具体措施时,积极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对市场主体创新活动、扩大投资、开拓市场等予以政策支持;在实行社会政策时,做好底线民生工作。坚持全民共享,聚焦落后地区和困难群体,提高共享的均衡性;坚持全面共享,注重文化、生态、精神层面的共享,提高共享的全面性;坚持共建共享,围绕人人参与、人人尽力,发挥财政引导作用,提高共享的参与性;坚持渐进共享,使民生保障与发展阶段、财力水平相适应,提高共享的可持续性。坚持“三保”在财政支出中的优先顺序,省级担负起调节省以下财力均衡的责任,市级财政加大对所辖财力较为困难地区的支持力度,县级财政要落实主体责任。
跳出一域看全域夯基垒台增强改革支撑
坚持破立并举。对一些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财政体制机制,坚持破字当头,力争在政府资源统筹、国有金融资本等改革上取得突破;对一时难以解决的,坚持先易后难,在地方税体系等改革方面持续健全机制。坚持点面结合。以实行零基预算改革为龙头,强化预算管理,推进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绩效管理、政府采购、会计监督等改革。坚持专精齐进。围绕提高财政专业化能力,建立财政重大政策和重点工作专班研究机制,常态化对标学习沪苏浙经验。用数字赋能财政改革,拓展财政数据归集、运用和监控应用。坚持内外衔接。支持创新方面,紧扣人才链、带动资本链、推进创新链,完善以信任为前提的科研经费管理机制;强化产业链方面,围绕十大新兴产业匹配基金,强化财政与金融、产业、就业、区域等政策的协同;扩大内需方面,重点补齐农业农村、生态环保、防灾减灾、民生保障等领域短板;民生政策方面,加强财政改革与健全养老、医疗、教育等改革政策的有效衔接。
(作者系安徽省财政厅党组书记、厅长)